青原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

2023-06-03| 发布者: 青原新媒体|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2023年5月10日下午,“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现场揭晓了实...
白点癫风可以治好吗

2023年5月10日下午,“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现场揭晓了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和评委会特别项目奖4个奖项的归属。

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和评委会特别项目奖囊括了全球建筑师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作品。奖项由自然建造奖组委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首席合作伙伴风语筑(603466.sh)赞助,及英文建筑期刊ArchitectureChina支持,奖项参照了国际重要建筑奖项的评审机制。对于“自然建造”这一主题,评委会主席、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提到“通过寻找建造诗意重返自然之道,探寻中国本土当代建筑中的相似及相关理念。”他与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可持续建造实验中心主任、奖项组织委员会委员陆文宇共同提出了以“自然建造”作为评奖理念。

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评审委员会(从左至右):葛明、王路、李翔宁、王澍、张永和、崔愷、WilfriedWang;线上评委:BenedettaTagliabue,AricChen,PhilipUrsprung,IwanBaan.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评审委员会主席、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和奖项评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以及奖项评委、非常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HoidnWang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建筑评论家WilfreidWang共同揭晓了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最高奖实践成就奖得主——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张雷。评审委员会认为,“柳亦春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场所的营造、纯净的语言和对材料和建造的真实关系的强调,让自然的诗意从中彰显。”同时“张雷的一系列作品,用现代简洁的语言、对空间原型的探索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表达,体现了建筑学的力量”。评委会认可并十分欣赏两位优秀的建筑师的实践作品及设计理念,从而有了难得一见的“双黄蛋”。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实践成就奖得主柳亦春(中)与王澍(左)、崔愷(右)合影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实践成就奖得主张雷(中)与张永和(左)、WilfriedWang(右)合影

上一届“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实践成就奖获得者刘家琨先生揭晓了技术探索奖得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评审委员会认为,“李兴钢的建筑创作带动了高难度的技术探索,达到了建筑设计与工程建造的深度结合。”

刘家琨(右)揭晓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技术探索奖得主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技术探索奖得主李兴钢(右)与刘家琨(左)合影

青年探索奖由奖项评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共同颁奖。获奖者为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王宝珍、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斌和雁飞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对于这三组年轻的建筑师,评审委员会认为,“王宝珍把传统园林和当代建筑的探索朴素地结合,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王斌其作品将混凝土技术的野性表达和建筑的乡土性有机结合。”,而“水雁飞通过空间和结构的多元化探索,在建筑的观念和场地的特性找到平衡”。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青年探索奖颁奖(从左至右):王路、王宝珍、李翔宁、王斌、葛明、水雁飞合影

评委会特别项目奖由李翔宁、葛明、王路揭晓。获奖项目为曾孝濂美术馆(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丁蜀成校(亘建筑事务所)、秦淮湾大桥(和作建筑结构研究所)、山中天艺术中心(千庭事务所)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评委会特别项目奖合影

【讲座部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他的建筑研究与实践以“胜景几何”理念为核心,聚焦于建筑对于自然和人密切交互关系的营造,李兴钢以《建筑与自然的交互·技术与诗意的链接》为题,强调环境和技术这两个要素对于建筑本体的重要作用。李兴钢认为建筑与自然的交互是中国传统空间营造哲学的核心。“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建筑需要用不同形式跟不同的自然进行交互。他认为建筑与自然的交互实际上是一种理念和目标,技术与诗意的链接是方法和路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的目标是再造人工与自然相融共生的人居胜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演讲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陈屹峰的讲座题目为《都是边园》,其中,边是相对于中心的,园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关于文化要素的表现形式。柳亦春表示,大舍曾对园林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希望能够把地方传统文化代入到新的设计。陈屹峰讲述大舍近期几个项目有一个基本的隐喻,上面是支撑,下面是一种覆盖,支撑和覆盖本身就是建筑的最基本的两个元素,也是人类建造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文化要素,它是超越符号和超越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一种质的状态。这些建筑和中国传统在形态上有某种类比性。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陈屹峰以《都是边园》为题进行讲座

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张雷以《不被歌颂的平凡》为契机,分享和自然建造相关的一些思考。张雷提到,“建筑是生活,如果以人为本,以人为参照,实际上一切都是生活。生活的基本状态应该是平凡,生活中没有太多宏伟壮观,不被歌颂的平凡实际上是歌颂不被歌颂的平凡”。他分享了近期的几个案例,云夕MO+共享度假空间、江西景德镇做的丙丁柴窑等,表示自然资料、工匠传统、自由连接、随性开放、空间折叠、内观探索都来自平凡日常的启发,“我们相信无法被规则、范式、逻辑、算法规定和计算的意外是最珍贵的自然建造的意义”。

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张雷演讲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张准老师,带来《结构建筑间的桥梁》,他致力于建筑学视角下的结构设计研究与教学,在项目实践中将结构技术与美学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安全优美高效的结构体系,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与支持。张准表示,作为结构工程师在平时工作当中实际更多地要考虑力学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力学本身其实是通过自然现象的认识,反过来梳理出来的一套工程性语言。在工程师理解力学的过程上,可以将它作为力学符号性的东西的本身,同时也是回馈到对于自然观察而得到的一个结果,反向理解自然的现象或者自然给与的启示。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准讲座

合造社主持建筑师徐浪表示,合造社建筑事务所自成立以来,他们的工作一直伴随着自然和建造这两个关键词。建造是他们的工作内容,自然是他们工作的价值观。对自然这一关键词的理解,徐浪既把它当做是一个作为对象的名词:即面向自然的建造、或者建造回应自然;也把它看做是一个副词:即自然地建造,朴素、直接、不矫饰的地建造。所以,他们关心结构,关心材料,关心建筑创作在最底层迸发的干净而清晰的观念的创造力。而徐浪在讲座上分享实践的两个案例,一个是2017年合造的第一个建成项目,是他的建筑观点的0.0版本;另一个是他最近建成的一个项目,也是在实践观念上最近的迭代。

合造社主持建筑师徐浪演讲

王斌的演讲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了在一种碎片化的文脉关系和拼贴式的当代城乡图景中,如何恰如其分建造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身份焦虑和文化归属。演讲意在说明:虽然建筑无法创造自然,但是可以通过缝合文脉,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斌演讲

范蓓蕾以为日常留白为题,回顾亘建筑过去十年的实践。富丽服装厂改造和铁路物资仓库改造重新发现80年代工业建筑的价值和邻里生活潜在的需求。丁蜀成校在中国紫砂壶的发源地,用一个开放的陶艺学校来重塑社区公共空间,回应传统和当地的文化。阿那亚友谊湾社区则是对新的生活模式的探索。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范蓓蕾演讲

雁飞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的讲座讲到“自然”其并非是简单地出于对庸常生活的批判,而是宽恕并认清现状,寻找一种平庸中见新意的契机。通过近几年重新考察中国在1950-1970年代极端情况下的经济性建造的议题,他在尝试在实践中也延展它对于当下的意义。

雁飞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演讲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王宝珍以《以地起兴》为题进行讲座。现代建筑已非常漠视建筑与地的关系。而中国传统营造文化中,风水学又叫相地术、民间干脆就叫看地。除此以外,《园冶》不仅在开篇的“兴造论”中直接论述相地的意义,而且把“相地”作为正文的第一篇加以详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的概念,几乎包含了现代设计语境中的土地、大地、场地、基地、地点、环境、场所等概念的所有内涵。地,不仅是自然的生发基础,也是人们活动的基础,更是文化赖以延续的基础。人类不会盖房子时,恐怕已经会与地打交道了。故而,“以地起兴”是设计灵感的重要源泉,也是庭园建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图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王宝珍演讲

【发言】

本次颁奖典礼由陆文宇、陈立超担任主持。“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评审委员会主席、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奖项首席合作伙伴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晖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广汉先生于现场致辞。

颁奖典礼由陆文宇、陈立超主持

自然建造奖评委会主席王澍教授致辞

王澍教授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给建筑师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从做建筑的角度来讲,中国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而中国建筑师能够在非常高速的过度商业化的房地产泛滥的市场之中坚持一些严肃的探索,而且力求既能够形成一种国际性的对话,又能够体现本土的地方性的特征,这种探索的力量始终存在并且十分难得。“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正在发挥力量,让这样的探索走向更深度的方向。

自然建造奖评委会主席王澍致辞

崔愷院士致辞

崔愷院士认为,作为评委评奖都一次学习的过程,看到作为同行的优秀建筑师一年年拿出优秀的作品,尤其看到很多年轻建筑师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高水平,让人很受鼓舞,深受启发。他最后表达了对各位获奖人的祝贺,并认为奖项实至名归。

崔愷院士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致辞

李翔宁教授希望把中国最好的建筑文化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有学术的追求,建筑师不仅有非常高超的设计技巧,同时能够对自然和社会很多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思想,李翔宁教授表示“自然建造·ArchitectureChinaAward”致力于将中国当代建筑师最好的作品呈现在国际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传播。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致辞

自然建造奖组委会代表、首席支持单位代表李晖致辞

李晖先生认为建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自然建造更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理念。在探索自然建造的规律和方法,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是在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旭发展的道路。他坚信自然建造奖项活动将有力地促进建筑学的跨界交流。

自然建造奖组委会代表、首席支持单位代表李晖致辞

自然建造奖支持单位代表刘广汉先生致辞

刘广汉先生表示出版社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也是作为出版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开启民智、传承文明,多年来他们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在这点上,出版和建筑是相通的,因为好的建筑、好的书都在做改变人心、塑造人心、滋润人心。疫情前,他参加过一次自然建造奖颁奖活动论坛,这次有深刻的体会,作为行外人突然发现中国建筑师力图在改变自己,自然建造似乎有可能成为中国建筑思潮。

自然建造奖支持单位代表刘广汉先生致辞

颁奖嘉宾与入围建筑师合影

--本文已获授权--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青原新媒体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青原新媒体 X1.0

© 2015-2020 青原新媒体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